跨境电商物流服务 | 手机版 | ENGLISH RUSSIAN 400-900-4000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几点思考

来源: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    发布时间:2014-10-24

  受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由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融资成本增加、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08年1-7月,全国出口同比增长22.6%,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减缓6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22.6%的名义增长,如果扣除美元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增长率无疑大打折扣。其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中小企业纷纷停产甚至倒闭。从现象上看,这当然是经济不景气的表现;但从从长远发展上考虑,出口企业面临的诸多困境,恰恰是推动出口企业的更新换代、出口国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良好契机。关键的问题在于,要进一步理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思路,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一、必须要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看作一项系统工程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的平稳较快增长,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从近期看,及时灵活地调整外贸政策,防止外贸增长出现大起大落,实属当务之急。

  从长远着眼,必须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开拓新思路,拿出新举措。时下人们谈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多局限在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比较狭窄的视野内,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恰恰是一项系统工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须以外贸增长目标导向转变为先导,以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外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高级化、外贸地区结构的优化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为重点,以政府完善灵活的外贸政策体系为保障,实行整体协调联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此看来,就外贸本身来探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途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发展目标导向、出口主体培育、改善外贸政策环境等方面首先取得新突破,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努力实现四个根本转变为保持外贸平稳快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外贸增长目标应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转变。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增长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导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使外贸增长一路高歌猛进。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当前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单纯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很有必要进一步上升到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上,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唯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是外贸增长格局应由主要依靠外商、国企“两分天下”的格局向以民企出口为主体的民企、外资、国有 “三分天下” 格局的方向转变。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出口当中有58%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完成。2007年民营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2006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3076.6亿美元,增长37.1%,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5%,较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另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中,非国有企业(内资)的出口总额增长近10倍,从2002年的327.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976.8亿美元,但占全国出口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的10.1%提高到2007年的24.4%。从额度上看,虽然民企出口增长很快,但至今在外贸格局中民企不占主体地位,不起主导作用。即使在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 民企2007年出口额也仅占到全省出口总额的48.2%。考虑到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更多地与本地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相结合,不排除随着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外资有转移和收缩的可能性;国有企业由于有特定的身份特征,加上国外许多国家对我国国企特别是垄断性的国企有很高的警惕性和防范性,产品外销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切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民企的发展,大力扩大民企的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出口,从发展上看, 争取尽快构筑以民企出口为主体的外贸多元化新架构。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