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物流服务 | 手机版 | ENGLISH RUSSIAN 400-900-4000

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系统布局不断优化——“十三五”期沿海港口原油运输发展特点及未来展望

来源: 王蕊 吴宏宇 田佳 徐力    发布时间:2021-03-01

  “十三五”期我国石化行业在布局优化、规模化发展、结构性调整、产业基地建设、多元化竞争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原油加工量保持较快增长,化工逐步取代交通燃料,成为拉动原油需求的主要引擎。同时,国际原油供给宽松,国内原油产量供给下降,我国原油进口量快速增长,外贸原油依存度不断提高。“十三五”期我国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快速增长,原油运输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十四五”期预计原油加工量继续增长、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升,沿海港口原油运输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建议继续完善原油运输系统,并拓展相关港口服务功能。

  一、“十三五”期我国石化行业在规模化发展、结构性调整、基地化建设、多元化竞争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1、原油加工量保持较快增长,化工取代交通燃料,成为拉动原油需求的主要引擎。

  “十三五”期间我国原油加工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预计将达到6.7亿吨,年均增速达到5.3%。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需求国,约占全球原油总需求的15%。支撑我国原油加工量增长的动力来自成品油和化工品的消费需求。自“九五”期以来,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增速整体上不断下降,“十三五”期前四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由正转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下降14%。与此同时,我国化工品需求带动作用强劲。 “十三五”期,乙烯、PX等化工品产量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7%和16.6%,化工取代交通燃料,成为拉动原油需求的主要引擎。

  2、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带动石化行业内部结构性调整,石化产业重心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基地化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炼油规模大,但结构性过剩的矛盾突出,用于生产交通燃料的炼油能力大量富余,而用于生产化工品炼油能力短缺,同时平均单个炼厂规模小,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十三五”期间,多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相继投产,包括云南石化、中石油惠州(二期)、恒力石化、浙石化(一期)、中科炼化等项目。通过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使我国石化行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单个炼厂平均规模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末,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突破9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大国,同时将我国炼厂平均规模从511万吨/年拉升至600万吨/年。除云南石化外,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主要布局在沿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沿海省份原油加工能力占比达到78.2%,较2010年提升7个百分点,我国石化产业重心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七大石化基地的规模化发展成效显著。

  3、地方炼厂在全国石化产业中地位不断提升,多元化竞争格局逐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为促进石化产业竞争主体多元化发展,我国外贸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政策持续放宽,2020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总量已经超过2亿吨,占全年原油进口量的37%。中国独立炼厂经营效益大幅上升,开工率持续提高。“十二五”期中国独立炼厂开工率在30%~40%,2020年末山东地炼一次常减压装置平均开工负荷已经达到了73%,与主营炼厂的开工率接近,而“十三五”期既有主营炼厂开工率未出现明显变化。截至2020年末,我国独立炼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6亿吨,原油加工量达到2.3亿吨,分别占全国的38.7%和34.3%,中国独立炼厂在全国石化产业中地位不断提升。其中,山东和辽宁两省独立炼厂产能占到全国的64%,成为我国独立炼厂的主要聚集地。

  二、国际供给宽松,国内供给下降,我国原油进口量快速增长,外贸原油依存度不断提高。

  1、国际原油供给宽松,为我国进口外贸原油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页岩油革命对国际原油供需格局带来重大影响,“十三五”期美国原油产量增长近370万桶/日,占全球产量比重提升至17.6%。期间全球原油消费需求总体呈现平稳低速增长,国际原油供应充足,以欧佩克为代表的产油国纷纷采取“减产保价”策略。“十三五”期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处于中低位,为我国进口外贸原油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原油消费需求较2019年下滑8.8%,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一度低跌至近20年低位。

  2、国内原油供给明显下降,我国原油进口量快速增长,外贸原油依存度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国内原油供给明显下降,2020年原油产量预计达到1.95亿吨,较2015年下滑9.0%。受原油加工需求较快增长、国内产量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外贸原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20年我国外贸原油进口量达5.4亿吨,较2015年增长62%。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20年达73.9%,较2015提升12.6个百分点,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

  三、“十三五”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快速增长,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原油运输系统进一步优化调整。

  1、占比不断提升,带动沿海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我国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0.9%、12.4%和4.3%。进入“十三五”期,我国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增长速度加快,年均增速达到了9%,2020年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达到6.8亿吨。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在总吞吐量中的占比提升至7.2%,较2015年提高1.6个百分点,成为带动沿海港口总吞吐量增长的第三大货类。

  2、“北重南轻”,环渤海地位突出。

  沿海港口外贸原油进口量地域分布不均衡特点突出,其中环渤海地区占59%,长三角地区占18%,东南沿海地区占6%,珠三角地区占8%,西南沿海地区占9%。“十三五”以来,沿海各区域港口外贸原油接卸量均有所增长,但增量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该地区原油接卸量增量占比达到82%,其中山东沿海外贸原油接卸量增长近8800万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山东省地炼规模大,“十三五”期地炼原油加工需求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山东沿海港口不仅服务本区域石化企业,还通过日仪管线服务于长江沿线地区。

  3、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系统布局更加优化。

  为适应大型石化产业基地的发展,“十三五”期沿海港口配套建设大连恒力石化、连云港盛虹石化、揭阳南海石化、湛江中科石化等一批大型原油接卸码头。同时,为了满足山东、辽宁地炼企业外贸原油进口量快速增长的需求,烟台西港区一期、青岛董家口港区一期大型原油码头陆续投产,锦州港在码头等级提升和航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成为辽西地区外贸原油重要的接卸点。外贸原油运输系统基本形成了以30万吨级大型原油码头为接卸主体的海管联运体系,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系统布局更加优化。

  4、总体供给充分,局部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外贸原油一次接卸能力达到6.9亿吨,较“十二五”末增长1.4亿吨,总体上原油码头供给适应发展需求,但是仍然存在着局部地区码头供应紧张的问题。例如,山东省沿海港口大型原油接卸码头能力仍然偏紧,压船压港现象时有发生,2020年山东省沿海港口外贸原油接卸量达到1.72亿吨,外贸原油接卸量较一次接卸能力高出1600万吨。辽宁省沿海港口内部也存在着供需矛盾,辽东地区大型原油接卸泊位能力富余,辽西地区大型原油接卸泊位能力短缺。而长三角、西南沿海区域,受管线建设滞后、国内商贸储运码头能力利用率偏低等因素影响,港口大型接卸码头能力存在一定富余。

  5、海管联运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次接卸比例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国多条原油管线相继投产,包括中俄原油管道(二期)陆上进口原油管线,以及烟淄管线(一期)、董潍管线等海管联运管线。随着这些管线的建设投产,我国原油管道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海管联运降低了运输费用,外贸原油运输水水中转需求进一步下降。“十三五”期沿海港口一次接卸外贸原油的比例由71.3%提升至73.8%。

  四、“十四五”期原油加工量继续增长、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升,沿海港口原油运输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1、化工品需求旺盛,将带动原油加工量继续保持增长。

  目前,我国柴油消费量在成品油消费量中的占比最大,已经进入平台期,“十四五”期将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燃油汽车仍然占据乘用车主体地位,未来人均汽车保有量将继续提升,而单车年耗油量呈下降趋势,未来汽油消费量将保持稳定或小幅增长;煤油消费量占比较小,疫情过后在航空客货运需求高速增长的带动下,煤油消费量仍能实现较快增长。总体来看,“十四五”期我国成品油消费需求总体平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纺织、汽车、家电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我国化工品消费需求继续增长,“十四五”期预计乙烯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将在4%左右,PX年均增长率将在7%左右。现状PX和乙烯自给率仅为58%和42%,未来化工产业一方面要满足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急需用国内化工品产量填补大量进口需求,将带动原油加工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炼化一体化项目相继投产,预计“十四五”末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将超过10亿吨,原油加工量将达到8亿吨左右,年均增速在3%左右。

  2、国产原油稳中趋降,对外依存度继续提升,增量将主要通过海运解决。

  预计“十四五”期我国原油产量将保持在1.8亿吨左右, “十四五”末外贸原油进口量将达到6.5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8%。我国陆上进口原油主要通过中俄、中哈和中缅三条管线输送,原油进口管道输油能力已经增至7200万吨/年,通过陆路管道进口原油约5000万吨。目前,中俄管道3000万吨/年输送能力已经饱和,而中哈、中缅两条管道由于连接炼厂需求较小,因此未来管道输送量也将保持稳定。未来我国原油进口通道将保持以海运为主、管道进口为辅的基本格局,外贸原油进口增量将主要通过海运解决。

  3、沿海港口原油运输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水水中转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综合考虑国内原油需求、原油供给、运输组织方式等影响因素,预计到“十四五”末沿海港口原油进口量将达到6亿吨左右,年均增长3.7%。受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的带动,增长点将主要集中在辽宁沿海、山东沿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四大地区,上述地区净增量将占总净增量的79%。随着各区域海管联运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沿海港口原油运输水水中转比例将不断下降,预计“十四五”末一次外贸原油进口量占比将升至75%,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将达到8亿吨左右。

  4、建议继续完善原油运输系统,拓展港口服务功能。

  “十四五”期应根据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布局建设需要,继续完善原油码头布局,在山东、辽西等码头供应紧张的地区增加大型原油泊位供应,加强这些区域原油运输系统的服务保障能力;强化管线建设,优化海管联运体系,减少原油公路槽车运输,促进区域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港口后方原油国储、商储等各类储运设施建设,提升原油储备能力,增强风险应对能力;依托自贸区建设出台的配套政策,在沿海港口建立原油期货保税库,积极发展国内外油品贸易,辐射日、韩等亚太主要石油消费国,拓展港口服务功能。

  作者单位系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