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物流服务 | 手机版 | ENGLISH RUSSIAN 400-900-4000

互联网+智慧交通更精彩 智能航运时代来临!

来源: 中国水运报    发布时间:2017-12-27

  今年初,交通运输部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相继印发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智慧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一年过去了,智慧交通建设在水运领域有哪些进展呢?

  中国全自动化码头相继投产 智慧效率让世界震撼

  政府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洋山港区四期码头的成功投运,是我国港口技术应用上的重大变革,为我国码头智能化运营做出先行表率。

  “在离大陆如此远的地方,建规模如此大的现代化港口实为罕见。”在“魔鬼码头”真容面前,走遍世界所有大港的国际港口协会会长皮特?斯特鲁伊斯也不禁这样感慨。12月10日,历时近三年时间的艰苦建设,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根据规划,洋山四期码头最终将配置130台自动导引车、26台桥吊和120台轨道吊。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的设备,如今都被智能设备代替,按照系统指令,自动执行生产任务。

  自动化码头起源于欧洲,目前全球自动化码头的单机平均作业效率在每小时20个自然箱左右,传统人工码头的单机平均作业效率为25-28个自然箱,全自动化码头也因为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收益慢被称为“贵族码头”。

  与传统集装箱码头相比,洋山四期码头是一座高科技新型码头,集装箱的装卸转运将全部由智能设备完成。码头装卸作业采用“远程操控双小车集装箱桥吊+轨道吊+AGV”的生产方案,先进的AGV让码头前沿的水平运输实现了无人化。自动化码头生产管控系统让船舶和堆场计划、配载计划、生产作业路计划等原本必须由专业人员手工完成的任务全部交由系统自动生成。

  该码头自动化程度之高让人印象深刻,甚至连AGV车更换电池都是全自动完成的。码头的换电站是AGV车的‘食堂’,如果AGV‘饿了’就会自己主动去‘吃饭’,换一块电池只需6分钟,如此,实现24小时无间断工作。

  这些变化,不仅显著降低了码头生产运营各个环节的人力资源成本,还将人为因素对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了码头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高效、绿色、安全的服务。

  “青岛港创造了集装箱码头行业的世界奇迹,让全世界为中国感到骄傲!”12月3日,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以星芝加哥”轮船长格罗索莱维奇激动的将写有“青岛港单机平均效率39.6自然箱/小时”的确认书郑重交给该码头总经理张连钢手中。

  今年5月11日,全球领先、亚洲首个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投入商业运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以青岛港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全智能决策、全系统管理,颠覆了传统集装箱码头作业模式,开创了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的新纪元。

  经过近7个月的商业运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平均效率从运营时每小时26自然箱提升到11月份的每小时35自然箱,船舶准班率保持100%。截至目前,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共运营14条航线,实现周班运转。作业船舶270多艘次,吞吐量突破35万TEU。

  何谓“无人”码头,自动化体现在哪些地方?

  “完全的自动化码头,就是整个码头‘无人化’。”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连钢告诉记者,“以星芝加哥”轮作业来由于完全采用自动化作业,9个多小时,在海侧流程、堆场流程和陆侧及闸口流程的作业全过程,再没有桥吊司机、扭锁拆装工人等身影,全船1785个自然箱装卸作业,全靠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指令一气呵成,码头虽然繁忙,但却看不到工人的影子。

  据介绍,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是青岛港完全自主研发的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其中许多技术为世界首创。如桥吊一键锚定技术,机器人自动拆装扭锁系统,循环充电自动导引车等。

  “整个码头目前共有38辆无人驾驶的码头导引车(AGV),这种车辆不断来回穿梭,却不会发生碰擦或堵塞。其停启位置十分精确,停车误差不超过2厘米。”张连钢告诉记者,精确的秘诀在于码头地面埋设的几万个磁钉,AGV车辆的位置由它们记录下来,传给后台,再由软件精确计算行驶路径,导引车的行进轨迹与磁铁精准对接,行进路线十分精准。

  长江电子航道图——长江上悄然出现的 “数字化革命”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水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交通运输方式,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水运需求愈发旺盛,沿江政府、港航部门、航运企业都希望更好利用航道资源,更快掌握航道信息,提高船舶运输效率和港航管理能力,传统纸质航行参考图、航道通告和通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近日,重庆市泽胜船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将2面印有“电子航道引航千里川江,航运发展惠及万家埠商”、“航道精心聚焦公益,电子提升航道安全”的锦旗送到长江涪陵航道处,感谢该处对为其公司55条危化品船舶免费安装了长江电子航道图(3.0版),以及长期以来提供优质高效的航道公益服务,为船企保驾护航、促进企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那么什么是长江电子航道图,该图又让传统航运产生了哪些变化呢?

  长江电子航道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长江全线航标、水深、碍航物等航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制作而成的标准化、数字化并且实时更新的航道电子地图。打开电子航道图,船员对航道水深、浅滩、障碍物、锚泊区等一目了然,无论昼夜、雨雪,鼠标轻轻一点,便能快速掌握信息,优化航路设计,避免船舶误入航道浅区,安全风险大大降低。此外,年轻船员通过电子航道图,可以快速熟悉航道情况,减少了对“经验积累”的依赖。

  长江航道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江电子航道图历时5年研发,于2015年初问世,这款专为水运行业打造的数字化地图产品是对长江航道传统维护、管理、服务方式的重大革新。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船载显示终端,可以实现类似于车载GPS的船用导航服务。船舶航行时,位于驾驶室中的显示屏会为船舶提供助航标志、水深数据、地物地貌等航道要素;点击屏幕,船舶的位置、航线、航向、航速一一显示;当船舶偏离航道或者遇到障碍物时,系统会提前预警。

  日前,记者从长江航道局获悉,目前,长江电子航道图已在具备条件的省际客船、过闸危化品船和载货汽车滚装船中广泛覆盖,截止2017年10月10日,已安装三类重点船舶465艘,安装率85%,提前完成了交通运输部下达的2017年“免费推广应用覆盖率达到80%”的工作目标。

  另外,让船舶驾驶像陆地使用车载导航般轻松便捷,这个梦想也即将成为现实。11月25日,长江航道测量中心的工作人员完成了长江全线适船APP检测应用,通过该APP,船舶管理人员坐在室内轻点鼠标或者拿起手机、IPAD,航标、水位、以及现场作业的实时情况就能通过数字航道传输到室内,即使远在千里,也能一目了然,所有现场作业信息可通过各类电子端终发给一线船员,该APP将于12月正式上线试运行,这也是长江数字航道建设中一项惠及船方的重大利好消息。

  当船闸遇上“互联网+” 船舶现在这么过闸

  近年来,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持续推动,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内河船舶安全高效过闸的技术备受关注。日前,从江苏口岸船闸、周山河船闸测试现场传来消息,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航道局组织开发的内河船舶便捷过闸系统与该省公共支付平台实现成功对接。

  近年来,我国水上ETC技术发展迅速,其中以江苏、安徽、浙江杭州为主。2013年,“水上ETC”被列为江苏省交通“十大便民措施”之一,目前江苏省水上ETC已覆盖33道交通船闸,2017年截至11月底,全省已完成ETC过闸43.8万艘次,其中新版水上ETC系统自10月份开通试运行以来,已累计完成1.2万艘次。

  2017年7月,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新推出的“一站式过闸”系统,近期在高港船闸全面开通,标志着泰州引江河航道在全省率先开启过闸手续全程“网上跑”的“不见面”时代,南来北往的船舶在这里通江达海将更加便捷,船民们再也不怕“过闸难”!

  “哎呀!水上ETC太方便了,我现在根本不用爬上爬下、跑来跑去的报港、缴费,手机上点点就好了,省了很多时间,我的船以前每月大概可以过闸8次,现在可以跑15次。”在使用“水上ETC”的船户兴奋的告诉记者。

  据悉,“一站式过闸系统”全称为船舶电子收费过闸系统,类似于高速公路ETC系统,是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提供船民自动报到功能,运用了AIS、手机网银、微信支付、电子发票等数字化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了船民不上岸即可办理过闸申报、缴费手续。

  据悉,江苏省内河船舶便捷过闸(水上ETC)自2012年12月份在泰州口岸船闸开通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航道局从方便船员使用角度出发,对省内现有的多款船舶过闸APP系统进行整合,成功开发了全新便捷的过闸APP系统,实现船舶在江苏省内过闸申报、电子支付的统一化。

  日前,该新版便捷过闸APP系统开通试运行。试运行期间,船员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船员经身份核定通过,即可进行过闸申报,并在APP中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过闸费支付,真正做到了方便、快捷、安全、节省。新系统与原水上ETC系统进行了技术融合,原系统用户在使用新系统时也可选择继续通过原过闸费预充值账户进行支付。

  2016年9月,浙江省首套水上智能过闸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船舶不停船、船户不上岸即可办理过闸登记、缴费的功能,船员可直接通过装在手机上的过闸APP软件,进行远程报港等级和接受调度指令,架设在岸上的RFID阅读设备会自动识别船舶身份信息并监控整个过闸过程。

  浙江省港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水上ETC,船户办理过闸时间至少可以缩短20分钟,有效提高了航次周转效率和船闸运行效率。

  2015年,安徽省首个水上ETC项目合裕线航道改造工程ETC过闸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该系统具有独特的创新点,功能上整体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自动缴费、智能调度”,将运营管理与服务结合一体;以北斗导航为主要手段,同时兼容AIS、RFID等多技术手段融合进行船舶身份识别;国内首用以激光扫描技术进行船舶动态参数识别,计算船舶实际载重吨,解决过闸计重收费;银企紧密合作,首次实现银联卡非接触式自动扣除过闸费在省内航道上的运用,实现“不停船”、不上岸便民服务。

 
 
热门资讯